2025年9月1日,广州新华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林晨旭,在“2025 第六届丹尼奖国际电子音乐比赛(Denny Awards)”D3混音组中脱颖而出,力压中国传媒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学子,斩获全球金奖。这个在混音台前专注调试每一条音轨的身影,背后是无数个与声波为伴的深夜,更是对声音艺术从热爱到深耕的执着坚守。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林晨旭同学比赛截图
个人介绍:从“舞台追光”到“混音筑梦”的攀登者
林晨旭,20 岁,湖北荆州人,中国录音师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声音委员组会员,持有SoundGym国际听音训练认证。他与音乐的缘分始于对舞台的向往,曾沉醉于追光灯下的掌声与欢呼,却在华丽落幕时悄然萌生成为音乐混音师的渴望——将感性的音乐热爱纳入理性的技术框架,在音轨的细节中雕琢艺术。
从2022年高考后自主琢磨音乐制作技术,到如今站上国际赛事领奖台,他的成长轨迹写满坚持:曾获Ciao混音大师赛Band赛道四强、Hybrid赛道十强,2024全国声音设计与作品创新技能大赛全国50强,2025广东省计算机设计大赛音乐组校赛二等奖、省赛三等奖,个人参与制作歌曲总播放量达数千万。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林晨旭同学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林晨旭同学日常工作
备赛历程:从 “自我怀疑” 到 “突破瓶颈” 的逆袭
决定冲击有电子音乐界 “奥斯卡” 之称的丹尼奖时,林晨旭坦言初期 “信心不足”。混音工作的专业性与严谨性,让他很快遭遇核心难题:因长时间聚焦相同音轨,听觉极易出现主观偏差 —— 前一日反复打磨后自认完美的作品,次日复盘便会发现音轨层次模糊、电平平衡失调等细节漏洞。他回忆道,“连续一周都在推翻重改,总觉得作品离‘专业’还差得远,那种自我否定的挫败感几乎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技术与心态的双重挑战面前,林晨旭没有退缩,他牢牢依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系统训练,特别是听觉训练方法论,为自己重新规划创作路径。备赛初期,作品因空间感不足、动态范围控制欠佳而一度停滞,但在学院课程与实践训练的持续滋养下,他不断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创作突破的动力,并在校外老师的鼓励下,一次次打磨、不断精进。他反复推敲声音的层次感与空间定位,尝试不同的混音方案,甚至在细节处理上逐帧调整。历经十余次改版之后,他终于提交了兼具技术精度与艺术感染力的参赛作品,成功实现从“自我怀疑”到“专业突破”的逆袭,不仅在技术指标上达到行业标准,更在情感表达上打动了评委,展现出学院专业培养赋予的扎实功底与创新能力。
获奖时刻:声波之中的荣耀与感恩
当得知自己斩获D3混音组全球金奖时,林晨旭直言 “超乎预期,像做梦一样”。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支撑:学校提供的专业学习平台、学院“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促创新”的育人理念,为他搭建了成长舞台;指导老师的悉心点拨、家人朋友的默默支持,让他在低谷时不曾放弃;而自身对“每一条音轨都更好一点”的极致追求,最终换来了国际赛场的认可。
他特别提到,参赛作品融合了课堂所学的数字信号处理、三维音频渲染及影视创意设计知识,是“技术与艺术的高阶融合”。这份金奖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让广州新华学院的名字出现在国际电子音乐赛事的领奖台上。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林晨旭同学获奖照片
师生评价:他的专注有力量
在同学眼中,林晨旭是 “把热爱刻进细节” 的践行者:“不管是 RBB 音乐社的创作分享会,还是专业课的项目实践,他永远是最投入的那个。只要认准了方向,就会沉下心钻到底,还总把自己总结的混音技巧、音频处理经验整理成笔记,拉着社员一起打磨作品、攻克技术难点。” 作为前 RBB 音乐社社长,他不仅以个人行动诠释 “专注”,更用热忱带动身边人共同成长。
班主任丁丰评价道:“林晨旭的成功绝非偶然 —— 课堂上,他对数字媒体技术核心课程始终保持高度专注,从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原理到三维音频渲染的实操技巧,每一个知识点都钻研透彻;课后又能主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动力,把混音创作当成检验专业能力的‘练兵场’。他用行动证明,当兴趣有了专业知识的支撑,当坚持融入了自律的底色,就没有跨不过的技术难关,就能在热爱的领域创造惊喜。”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林晨旭同学RBB音乐活动照片
背后力量:学院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
以热爱为基,以实践赋能,用创新领航。广州新华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始终践行“厚基础、强交叉、重实践、促创新”育人理念,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为学生搭建融合专业与兴趣的成长平台。林晨旭从自主探索到问鼎国际赛事的蜕变,正是学院育人理念的鲜活印证。
林晨旭同学的论文《全景声技术赋能音乐混音:空间音频的革命》已通过审核,拟于2025年10月发表于《音乐鉴赏》杂志,实现了“赛事成果与学术研究”的联动。
自2005年成立以来,学院育人成果丰硕,仅2022年至今便立项学科竞赛43项,2713人次参与并斩获300余项奖项,覆盖数字媒体、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领域,持续助力学子实现专业突破与全面发展。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2022级数字媒体技术林晨旭同学省级论文发表照片
金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对于林晨旭而言,丹尼奖的金奖不是结束,而是更广阔征程的开始。他说:“这座奖杯提醒我,要永远保持对声音的敬畏和追求。”未来,他计划将赛事经验转化为更多学术成果,继续探索数字音乐与技术融合的边界。
从自主摸索的音乐爱好者,到国际赛事的金奖得主,林晨旭的故事,是广州新华学院“博学、笃行、正心、自强”校训的鲜活体现,更是新时代青年“以技术赋能艺术,用热爱点亮梦想”的生动范本。
图/林晨旭
文/林晨旭、王登
初审|王登、陈伟峰
复审|陈诗源
终审|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