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发布时间:2021-12-2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一、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以培养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链中同时掌握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国际专业视野和协同创新能力,能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责任感、有学习能力、熟悉软硬件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成为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互联与智能制造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培养规格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4年,毕业最低总学分:159.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12.8学分,实验教学29.2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7.5学分。实验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9.28%。

3.1素质要求

3.1.1 思想道德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 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中国精神,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3.1.2 文化素质

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品质,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历史有一定了解。

3.1.3 身心素质

身体健康,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3.1.4 专业素质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有理性的批判意识,有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科学的务实的思维方法。

3.2知识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编程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技术、嵌入式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接受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备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3能力要求

3.3.1 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

3.3.2 掌握一定的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电子电工技术。

3.3.3 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嵌入式系统、机器人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等。

3.3.4 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前沿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3.3.5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3.3.6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3.3.7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综述的基本方法。

4.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培养智能信息处理和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了核心课程符合本专业的共性要求,选修课程具有本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

4.1构建了涉及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系统实现、并且软件和硬件并重的主干课程群。这种软、硬件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思想,与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完全一致,与智能制造需求高度吻合,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独具特色。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群

4.2形成了以专业技术实践为“基础”、科技创新训练为“拓展”、学科竞赛为“检验”的“一体化、分层次、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 电路理论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EDA原理及实践;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C语言程序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基础训练

专业特色课程:

1)智能信息方向:数据分析方法;通讯原理与实践;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数据库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人工智能原理;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

2)物联网方向:物联网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原理;无线传感网络实训;物联网综合课程设计;Linux操作系统

实践教学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路理论实验;电子信息工程基础训练;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电子工艺实习;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电子技术综合训练;物联网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

5.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1名

职称:教授1名,副教授6名,讲师3名,助教1名

学历:博士3名,硕士8名

双师型教师:4名

2名年轻教师入选学校“博士导研计划”

3名教师入选学校“百人骨干教师计划”

6.教学条件

本专业共有数字电路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电子与工艺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开源综合创新实验室6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总面积共计1365m2.设备总价301.1万,人均实验室面积3.08m2,人均实验设备0.68万。

另外,本专业建设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心(双创中心)和校企共建育人平台(粤嵌众创空间),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双创中心和众创空间的作用和组织形式主要是:

(1)以学科竞赛、大创、大挑活动为切入点,建立起常态化的工程训练机制;通过学生自治,培养学生领导才能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

(2)与企业项目和产学研相关合作对接,建立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机制,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拔尖人才。

(3)利用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促成学生创业,最终建立一批初创型公司,以创业带动就业。

校外实习基地: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新鹏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普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南方电力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新豪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二、其他专业相关的重要信息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省级特色专业,是广州新华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建设单位;2020年新华学院对全校37个专业的专业评估中,总分名列前茅;3年学生就业率和平均薪酬在学校37个专业中排名前5位。

2. 依托东莞市电子信息类的地方产业研究院,以及企业俱乐部,搭建行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才华施展的机会,打造“强应用”的创新创业平台。

3. 通过学科竞赛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培养计划,推动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培养实践能力、攻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创新和钻研意识。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了“学科基础实验”、“综合实践训练”和“科技应用和创新活动”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由课内实验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实践、创新项目、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多模块组成的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创新实践的培养体系。2019-2021年本专业学生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18件;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篇;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40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4项。学生双创科技活动中心组织校企合作课程系列讲座10次,获得各类国家级竞赛奖24项,省级竞赛奖32项,其它奖15项。

4. 有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与行业企业、校外同行专家共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政校企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机制和培养模式。

(2)建立规范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建立了规范、全面和科学的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机制、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审查、教材选择规范和审查、课堂教学过程监督和检查、试卷检查和审核、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制定和审查机制,规范了日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3)“五制并举”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同行教师与干部听课评价制、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反馈制度和毕业生对培养质量的满意度的综合评价,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分析。本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本专业学生在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等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在全校37个专业中名列前茅。

(4)建设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活动中心”,有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创新学分机制等全方位的学生创新活动制度保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5)落实级导师组机制,以班会、座谈、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和规划职业发展,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6)学生学业预警制度:每学年结束之后,对每个年级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统计,不及格课程门数超过3门或绩点低于2.0的学生进行学业预警,有辅导员、班主任、级导师和专业主任进行谈话指导,督促其补考或重修。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陈怡华

友情链接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