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定位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四个回归”,以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实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为立足点,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学科基础,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相关应用和开发工作,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计算机专业是我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师生规模逐年扩大。2014年专升本招生,2015年获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进入质量发展阶段。专业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和进行课程思政,培养硕果累累,毕业生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2021年获硕士学位建设立项,与广东省科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高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2.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意志品质,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计算科学与系统设计、计算机基本原理等理论基础与技术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契合学校坚持“三早”的教学传统,鼓励学生“早立志规划人生,早理论联系实际,早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计算机学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相关应用和开发工作,从事网络空间安全或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培养规格
学制4年。毕业最低总学分160学分,实验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1.38%,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1 素质要求
3.1.1 思想道德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中国精神,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3.1.2 文化素质
具有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品质,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外历史有一定了解。
3.1.3 身心素质
身体健康,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体质测试标准。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3.1.4 专业素质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有理性的批判意识,有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科学的务实的思维方法。
3.2 知识要求
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相关方向的专业知识
3.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要求
3.2.1.1 掌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外语等基础知识;
3.2.1.2 掌握高等教育中数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3.2.1.3 掌握计算思维、程序与算法、系统设计知识;
3.2.1.4 掌握计算机与其相关的软件及硬件的基本设计原理;
3.2.1.5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运行环境和网络信息管理知识。
3.2.2 网络空间安全与内容分析方向的知识要求
3.2.2.1 掌握网络安全维护与管理的知识;
3.2.2.2 掌握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能够达到相关要求的安全等级;
3.2.2.3 掌握网络攻防、网络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安全防范知识;
3.2.2.4 掌握网络舆情领域的数据机密性、有效性等信息资源保护原则及相关政策。
3.2.3 人工智能及智能硬件方向的知识要求
3.2.3.1 掌握大数据处理维护与管理的知识;
3.2.3.2 掌握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政策的要求;
3.2.3.3 掌握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物联网等相关知识;
3.2.3.4 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可供研究的方向以及将其应用于硬件的处理方式。
3.3 能力要求
需要具备基本技术能力外,还需具备相关方向的专业技术能力。
3.3.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能力要求
3.3.1.1 了解我国互联网的政策法律规,数据信息、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3.3.1.2 掌握舆情信息采集与分析、情报信息及数据库技术应用;
3.3.1.3 掌握基础信息检索、分析与预测技能,收集并监测有效的信息;
3.3.2 网络空间安全与内容分析方向的能力要求
3.3.2.1 具备信息与网络安全方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3.3.2.2 能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与舆情分析产品的集成、销售与服务工作;
3.3.2.3 熟练掌握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设计、维护和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3.3.2.4 熟悉网络空间安全和管理相关岗位流程。
3.3.3 人工智能及智能硬件方向的能力要求
3.3.3.1 具备人工智能的软硬件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3.3.3.2 能够从事人工智能及智能硬件产品的集成、销售与服务工作;
3.3.3.3 熟练掌握中小型企业数据系统规划设计、维护和管理的方法与技能;
3.3.3.4 熟悉软硬件开发、测试和管理的相关岗位流程。
4.课程体系
专业以“实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为立足点,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学科基础和能力,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了“人工智能及智能硬件”和“网络空间安全与内容分析”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同时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具备“上手快、后劲足”的特点。
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Ⅰ、计算机程序设计Ⅱ、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
实践教学环节:
4.1 军事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坚持按纲施训、依法治训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仿真训练和模拟训练。训练时间为2周。
4.2 社会实践调查:为促进我校大学生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为将来毕业后融入社会作好充分准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总体安排在1-5学期的第二十周进行。
4.3 “创新、创业、创意”课程:主要包括学生选修创新训练课程、参加学术讲座、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
4.4 主要实验课程及实训:课程内实验主要由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等组成;专业综合实训包括软件开发与实现综合实训、移动开发综合实训、人工智能综合实训、游戏引擎应用与开发、工程创新实践训练等。
4.5 专业实习:第七学期有八周分散的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到研究所、公司、工厂等单位,直接参加生产实习或科学研究工作。
4.6 毕业论文(设计):第八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十周的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掌握查阅文件资料、拟定课题方案,进行科学实验、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
5.师资队伍
当前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师14人(含学科带头人),所有教师都具备计算机学科专业背景。专业从建设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含在读博士)5名,占比35.71%;教师中93%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4人具有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占43%,有多名教师有企业工作背景。
6.教学条件
现有专业实验室8间,总面积 1913平方米,其中电子电工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微机组成原理及接口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移动计算与软件测试实验室等实验室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的重要基地,这些实验室提供了学生专业训练需要的软硬件设备,有效支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促进学生学科基本实践能力创造有力的条件。
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专业与17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两个,校企共建众创空间1个,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